玉米倒伏的一些原因

2022-04-26 16:07发布

玉米倒伏是造成玉米减产、农民减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生产上, 经常出现玉米倒伏现象。倒伏发生的程度不同, 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玉米倒伏分为3种类型:

(1) 根倒伏:玉米植株自地表处同根系一起倾斜歪倒, 其主要原因是根系发育较弱, 在大雨或灌溉后, 土壤湿度过大因水浸泡而变得松软, 玉米根系的固持能力下降, 遇大风而发生倒伏。

(2) 茎倒伏:茎秆的基部和中部组织支撑不住地上部分整个植株的重量而发生弯曲和倾斜, 主要是在表层土壤紧实的情况下, 发生暴风雨而引起的。

(3) 茎倒折:植株未发生根倒伏前, 从基部以上某个节位折断, 茎秆折断的部位有的是幼嫩的节、有的是节间。一般发生在拔节后期和抽雄以后。原因是茎秆的机械组织嫩弱、节间脆或因茎腐病、玉米螟蛀食, 降低了玉米茎秆的抗风能力, 再加上这个时期容易发生瞬间强风, 从而使玉米易倒折。

玉米倒伏的诱发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多雨、大风天气是玉米倒伏的直接诱因

每年的7~9月份, 是黄淮海平原地区高温、多雨、多风、寡照的季节。高温、多雨使玉米茎秆的生长速度加快, 缺少光照容易使玉米的茎秆发育不良, 大风则为玉米倒伏直接提供诱因;夏玉米进入拔节期, 茎秆的生长速度较快, 茎秆的机械组织比较幼嫩、脆弱, 极易发生倒伏和倒折。茎秆的旺长和脆弱时期与多雨大风的天气相遇后, 发生玉米倒伏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强弱与遗传因素有关

不同的玉米品种在株高、穗位高、根系发达程度、茎秆强度和韧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而品种自身的抗倒伏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株高较矮、穗位高较低、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且韧性强的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强。随着玉米育种、审定和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 加大了地区间引种的力度, 引种时更需注意该品种在本地区的适应性, 特别是抗倒性。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因土壤、气候等因素而表现不同, 株高、穗位高、根系发达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 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会表现不同的抗倒性, 不能盲目地引种、推广。

种植密度过大

随着近年来密植型玉米的大面积推广, 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 农民种植玉米的密度越来越大, 品种本身要求52 500~60 000株/hm 2, 个别地区的农民使用机械播种后, 为了省工就几乎不间苗, 实际种植密度达到75 000~90 000株/hm 2。种植密度过大时, 群体植株郁闷, 内部通风透光不良, 植株茎秆徒长而发育纤细、脆弱。株高增加, 穗位升高, 植株重心上移, 使茎秆的抗倒能力下降。一旦出现大风天气, 很容易造成倒伏或倒折。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 发生倒伏的几率也大大提高。

肥水运筹不妥当

普遍存在重施氮肥而轻磷钾肥的习惯, 并且有些地方存在前期一次性施入全部氮肥的现象。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 玉米缺磷钾的问题日益突出,缺钾则会造成玉米茎秆的韧性变差。苗期施氮肥过多过早, 田间持水量较大, 土壤的湿度过大, 则根系会发育不良, 根系分支少, 入土浅, 对植株的支持力降低。

在拔节期, 基部节间开始由下而上依次开始伸长, 如果在该时期遇上大雨或浇透水, 就会使基部1~3节间过度伸长, 抗倒能力下降。追施的氮肥过多, 玉米拔节快, 基部和中部节间细长, 植株发育不协调, 中上部叶面积增大, 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 致使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