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叶蝉识别与防治

2022-06-16 14:00发布

稻叶蝉

(一)为害特点

常见的稻叶蝉主要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二点叶蝉等,属同翅目,叶蝉科,俗称油虫、蠓虫、浮尘子等。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有麦类、谷子、甜菜、白菜、萝卜、甘蔗和稗草等多种杂草,都以成虫、若虫吸取寄主植物汁液,虫口多时,常暴发成灾,使受害稻株矮缩下坐,甚至全田烂秧倒伏枯死,群众称“火旋”、“火风”。有些种类还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二)形态识别

黑尾叶蝉体黄绿 {MOD},两复眼间有明显黑 {MOD}细横线相连。雄虫前翅鲜绿 {MOD},末端黑 {MOD},雌虫翅末端淡黄褐 {MOD}。

白翅叶蝉头胸部橙黄 {MOD},前翅膜质半透明,被白 {MOD}蜡质物,呈白 {MOD},有虹彩。腹部背面暗褐 {MOD},腹面及足黄 {MOD}。

(三)发生规律

水稻叶蝉中以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黑尾叶蝉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白翅叶蝉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稻区。黑尾叶蝉在我国一年发生2~8代,以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田埂、沟边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世代重叠明显,田间为害高峰期在7~8月份。成虫白天多在稻株中下部,早晚可到稻株上部叶片上取食。性活泼,能飞善跳,晴天时甚为活跃,低温、阴雨及大风时,则栖息于稻茎基部。受到惊动时,横行斜走或飞走。趋光性强,天气闷热的黑夜可大量扑灯,有趋嫩绿习性,生长嫩绿的2~3叶期稻苗和本田返青期为成虫大量迁入期,也是病毒传播的关键时期。在稻田内,发生初期以田边虫口密度较大,随后由田边和田中扩散蔓延。黑尾叶蝉发生的最适气温为28℃左右,适宜的田间相对湿度为75%~90%。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高产抗虫品种,是防治虫害最有效的措施。冬春季和夏收前后,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稻株贪青徒长。

有水源地区,水稻分蘖期,用柴油或废机油1千克/亩,滴于田中,待油扩散后,随即用竹竿将虫扫落水中,使之触油而死。滴油前田水保持3毫米以上,滴油扫落后,排出油水,灌进清水,避免油害。早稻收割后,也可立即耕翻灌水,田面滴油耕耙。

 2.物理防治

黑尾叶蝉有很强的趋光性,且扑灯的多是怀卵的雌虫,可在6~8月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

3.化学防治  

大田虫口密度调查,成虫出现20%~40%,即为盛发高峰期,加产卵前期,加卵期即为若虫盛孵高峰期。再加若虫期1/3天数,就是2、3龄若虫盛发期,即药剂防治适期。此时田间如虫口已达防治指标,参照天敌发生情况,进行重点挑治。

早稻孕穗抽穗期,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早插连作晚稻田边数行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而田中央每百丛虫口达100~200只时,即须开展防治。

病毒病流行地区,早插双季晚稻本田初期,虽未达上述防治指标,也要考虑及时防治。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3毫米,保持3~4天。

农药要混合使用或更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杀硫磷乳剂1000倍液。